半岛bandao体育,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10月26日至31日在威海市、上海市两地举办,主题为“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美好生活,要有清洁环境。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目前,我国推行的“无废城市”建设正在发力,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各地如何探索?
目前北京市每天产生近2.6万吨生活垃圾,人均每天约1.2公斤。如果用载重2.5吨的卡车运输,将这些卡车连在一起,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加上各行各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体量更为惊人。
在我们身边,常见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
目前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城市垃圾不合规处置时有发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堆存量高等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城市病”。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温宗国:它必然会占用土地。大量堆存,有的还会污染我们的土壤、地下水,甚至会侵占农田等等。这些问题对环境、对民生,都是有重大影响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中的“废”指的是固体废物。“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指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对于城市来说,餐饮产生的易腐垃圾是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在推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浙江,2023年全省共清运易腐垃圾686.2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些垃圾的呢?
每天清晨,驾驶员张杰都会开着垃圾车穿梭在浙江省新昌县的大街小巷收运垃圾。从早忙到晚,他能够跑五六十个点,回收大约10吨的易腐垃圾。
浙江绍兴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驾驶员 张杰:按固定路线进行餐厨垃圾收运。到达指定地点,用IC卡核实商家信息。在上料的过程中,通过车载摄像头,把重量以及分类的质量上传到数据平台。
新昌县所推行的是“数智化”的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推进易腐垃圾分类和专业化收运,实现全县1674个点位的易腐垃圾处理全流程监管,以此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收运回来的易腐垃圾,将会全部进入易腐垃圾处置中心。经过固液分离、除杂等流程后,废水可以处理成工业用水;而废渣则能够变为虫饲料,实现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黑水虻是腐生性水蛇科昆虫,它可以在幼虫生长期内24小时不间断进食,吃掉垃圾废渣。最终把这些废渣的60%转化为高质量昆虫蛋白,40%转化为虫粪有机肥料。
浙江瓴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邵光辉:20吨的浆料大概能产出5吨的黑水虻鲜虫,鲜虫可以卖给养殖户,喂盱眙龙虾或者大闸蟹和牛蛙。还可以把黑水虻鲜虫做成干虫,卖给饲料厂,产值一天有15000元左右。
浙江品晟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梁小江:以前是喂颗粒饲料,现在喂虫子。价格省了一半,成本低了,死亡鱼也少了。种鱼吃下去之后,产籽量高了,现在提高了差不多一半。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焚烧和堆肥,处理不好会产生次生危害。相比而言,目前这种生物降解的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新昌县这一绿色循环模式还催生出新产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浙江绍兴新昌县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陈科锋:最早采用的是一种填埋的方式,垃圾填埋场每年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水处理最高峰每年将近400万元。按照今年每天大约100余吨,全年38000余吨的处理量,可以通过昆虫养殖产生将近18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温宗国:固体废弃物,它一头连着污染,一头连着资源。本身循环利用就能够提供很多再生资源。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和实现零填埋,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包括一些产业集群也逐步产生。
生活中,易腐垃圾除了产生大量的废渣,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油。但要真正要做到物尽其用,离不开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亚洲首套生物航煤大型工业化装置能把餐饮厨余等易腐垃圾分离出的废油转化成生物航煤,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
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航空煤油。废油变航空燃油,不但变废为宝,还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与传统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排50%以上。这套装置每年最多可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相当于近5万辆经济型轿车一年的排放量。这样的资源化利用,为易腐垃圾全链路的无害化处理找到了新路径半岛bandao体育,。
除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是另一类重要的固体废弃物。像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垃圾就占到了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以上,是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其处理和管理也面临诸多的挑战。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温宗国:建筑垃圾,我们2021年的测算结果大概在三十几亿吨,2025年可能会增加到四十亿吨,全国资源化利用率不超过10%。
在常住人口超过320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70%的重庆,一家企业把城市更新中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细致地分类、处理。这些建筑垃圾被处理成各种规格的再生骨料,用于几十种再生建材的生产,以此推动“无废城市”的建设。
混凝土和砖块是比较硬的材料,被做成了各种透水砖,用作城市人行道的垫层,既环保又经济。
建筑垃圾中的土石方和渣土,在重庆这座山城也被充分利用。比如一座生态修复的矿坑,回填成本由原来的每立方米200元降低到18元。
重庆建立了国内首个建筑资源联盟链,以此推动形成建筑垃圾全品类、全链条、可追溯的分类回收体系,探索具有山城特色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国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1万亿元。通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发展策略,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